食品安全是当前消费者*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应该说,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奶粉事件”以来,我国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但目前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特别是****奶粉的重新出现,说明食品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进一步来看,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除了监管体系依然不够完善、少数不法厂商见利忘义等原因外,很可能还由于食品行业中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从而使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加大。 食品质量安全与数量安全的关系 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个深层次矛盾是质量安全和数量安全的关系。从概念上看,人们一般所说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的质量安全,即食品无毒、无害并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与此相对应的概念是食品数量安全,即生产出数量充足、品种多样的食品,以满足全体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要。改革后不久我国就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亦即基本实现了食品数量安全的目标。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人们的关注重点已逐渐转向了食品质量安全。 本文认为,食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着矛盾的,即提高食品的质量往往要以降低产量为代价。从理论上看,由于食品生产高度依赖自然资源,若不考虑技术进步,达到一定水平后食品产量的增长潜力是有限的。回顾来看,农业生产技术以及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食品生产的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食品生产技术的进步是一柄**剑,若控制不当就会带来质量安全问题。例如,种植业中滥用化肥和农药,养殖业中滥用激素和抗生素,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各种有害的添加剂,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普遍现象,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食品的产量都有了大幅提高。与 1978年相比,2009年的粮食产量增长了74.2%,副食品的增产则更为迅速,例如 2009年肉类产量达到7500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近 9倍。这一成就是在我国耕地 30余年来净减少了 1200万公顷的背景下取得的,说明我国食品的生产效率有了大幅的提高。但如前所述,食品产量的快速增加可能会带来质量方面的问题。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乳业,当2008年“****奶粉事件”发生后,有媒体曾统计了这样一组对比数据:1998年至2006年,中国乳制品产量从 60万吨增加到1622万吨,增长近28倍;但奶牛存栏数仅从1998年的439.7万头增加到2007年的1387.9万头,只增长了3倍多。当然,乳制品产量的增加还有进口原料增加、技术进步等因素,但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在食品行业中生产扩张过快,很可能会威胁质量安全。 目前,我国的人口数量和食品需求量都还在继续增长,需要进一步增加食品生产。但另一方面,基于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食品质量也亟待进一步提高。从生产技术角度看,为提高食品质量,就需限制农药、化肥、激素及各种添加剂的滥用,但这很可能将引起产量的下降,因而两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如果要同时提高食品的质量和产量,则必须在技术体系层面对食品生产进行彻底的改进,而这需要通过加大对农业和食品产业的投入才能实现。 食品质量与食品价格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价格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总体上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也可能带来食品质量低劣的问题,*终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而食品的低价格,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目前消费者整体支付能力较低,不能为食品支付较高的价格。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只相当于美国居民支出水平的1/13,而中国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更是只相当于美国的1/34。《麦肯锡季刊》2008年的调查表明:在发达国家市场,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支付20%或更高的溢价,而中国消费者平均只愿意支付 2.5%的溢价。这导致了高价格、高质量的食品难以畅销,大多厂商只能选择低价格、低质量的经营策略。 **,由于食品涨价被认为是推动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政府对食品价格进行了较严格的管制。例如,2010年7月,我国的CPI同比上涨了3.3%,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6.8%,食品价格的涨幅显著高于整体CPI涨幅。在食品涨价较快时,物价部门往往会对企业行为进行限制。例如,近年有关部门就曾先后查处了方便面、米粉、绿豆等产品的集体涨价事件。少数厂商在涨价受限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尝试暗中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获利。 第三,食品的低价也和目前部分食品产业的过度竞争有关。例如,在2008年“****奶粉事件”发生时,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某企业负责人指出“我们的牛奶卖得比纯净水还便宜”,这显然违背了价值规律。 就如何改善中国的食品质量,人们已提出了大量的对策和建议,但一般都忽视了改善食品质量所产生的成本问题,仍希望在提高食品质量的同时保持低价格。但当价格低到一定程度时,食品生产者可能会陷入“遵循了质量标准就要亏损”的困局,事实上这正是一些厂商生产劣质食品甚至不惜掺入有害物质的初始动因。而当食品安全处于一个行业性的高危境地后,再严格的质量监管也防不胜防。务实地来看,随着食品质量的改善,其生产成本的提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必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食品的价格水平,与此同时,也需相应地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其他深层次矛盾关系 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还面临着一些其他矛盾关系,如食品生产的分散性与质量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罚问题厂商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出口食品质量与内销食品质量间的关系等,本文试分析如下。 **,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处罚问题厂商和保护产业发展之间可能会出现两难。由于食品质量安全具有不可协商性,理论上说对问题厂商无疑应严惩不贷,但这样做又可能使整个行业遭受重创。例如,在“****奶粉事件”中,根据质检总局2008年9月的检测,共有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出了****,许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也牵涉其中,如果全部严惩,势必会打击整个乳品行业的发展。又如,今年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的对策也并非是严惩企业,而是提供了专项资金来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由此可见,对于一些带有行业普遍性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处罚厂商与保护产业之间存在着矛盾。本文认为,如果从行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应从严处罚问题厂商。 **,我国的食品生产者非常分散,不利于建立完备的质量安全体系。生产初级农产品的,是2亿多户小农户;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则有40多万家,其中获得生产许可证的,大约只有12万家。而由于食品质量问题的危害具有隐蔽性、累积性的特点,需要厂商提供更具显示性的质量安全信号,这主要又有创建食品品牌和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两种办法。但对于大多数小规模生产者来说,创立品牌和建立可追溯体系都很难实现,因此市场上大多数食品的质量信号尚难以明确。显然,我国应提高食品生产的集中度,而这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三,应注重出口与内销食品质量之间的关系。目前少数企业在对待食品质量时存在“重出口,轻内销”的心态,即在生产出口食品时采用高质量标准,生产内销食品进则采用较低的质量标准。当然,这一定程度上与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有关,但整体上看企业的这种行为选择将对国内的食品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近年发生的案例来看,事实上国内的食品安全事件也会影响中国食品的国际形象,从而间接影响食品出口。因此,提高内销食品的质量、实现内销与出口食品质量标准的并轨应是大势所趋。 综合以上所述,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频频发生,事实上还与多方面的深层次矛盾有关。重视并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或许能改善我国的食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