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囤网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企业动态>>创业致富之路*“牛”的书记
早囤网囊括了全国大部分优质的食品酒水饮料企业,为用户提供最新最全面的行业信息!

创业致富之路*“牛”的书记

   发布日期:2022-01-31  作者:早囤食品  浏览次数:1040
核心提示:冯玉珍,女,1953年出生,山东省禹城市安仁镇王子付村党支部书记。 1981年,冯玉珍开始养牛。198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积极带领村民发展养牛业。近年来,为群众解决发展资金1000多万元,建起了存栏1400余头的奶牛
      冯玉珍,女,1953年出生,山东省禹城市安仁镇王子付村党支部书记。    1981年,冯玉珍开始养牛。198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积极带领村民发展养牛业。近年来,为群众解决发展资金1000多万元,建起了存栏1400余头的奶牛养殖小区,全村奶牛养殖年实现经济效益700多万元。把一个靠吃国家救济的贫困村,带成了山东省畜牧百强村和德州市养牛明星村。    冯玉珍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农村科技大王”等荣誉称号。    “‘牛’书记就是‘牛’!”在山东省禹城市,一提起57岁的安仁镇王子付村党支部书记冯玉珍,当地的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对她带领群众养牛致富的事迹赞不绝口,语气里满是发自内心的佩服。    之所以说冯玉珍“牛”,一是因为她靠养牛发家,并把本村由一个靠吃国家救济的贫困村,带成了山东省畜牧百强村和德州市养牛明星村;二是在她的身上闪耀着“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农村科技大王”等一个个耀眼的光环。    “偷着”搞起的养殖业    冯玉珍的少年时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那时候的她性格开朗,处事大胆泼辣,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生产队里的各种农活。因为表现突出,她18岁就被吸收到村党支部,成为全村*年轻的党员干部。后来,冯玉珍与本村一男青年相恋并结婚。那时候,村民们都在生产队靠挣工分过日子,谁家也不敢搞家庭副业,怕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但冯玉珍却不“听话”,偷偷地在自家院子里养了30只羊和两头老母猪。    **结束后,党的农村政策有了质的改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高涨。头脑精明的冯玉珍更是干劲倍增,在养羊、喂猪的同时,又养起了肉食鸡。但因家里的庭院小,那时每一批只能养300只鸡,当时每只鸡只能卖1元左右,满满一院子的鸡也只能卖到300多元。    1981年,冯玉珍觉得养肉食鸡风险太大,在卖掉*后一批鸡后,她花了1000多元钱买了一头黄牛、两匹马,开始了和牛打交道的日子。到了1986年,冯玉珍饲养的黄牛先后生了5头小牛,她家饲养的黄牛数量也达到了6头。那时候的农村,很多农户才刚刚脱贫,往往几户人家共同饲养一头牛,耕作时轮流使用,像冯玉珍这样拥有6头牛、两匹马的农户,让人们刮目相看。    1985年4月,王子付村举行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很多人将自己手里神圣的一票投给了冯玉珍,大家都说:“玉珍是咱们看着长大的闺女,你看人家的日子过得多滋润,大伙儿跟着她走,保准没错!”从此,32岁的冯玉珍成了村党支部书记。    从挨家动员到养牛专业村    王子付村是个只有270多口人、840多亩耕地的小村,而村中耕地多为“旱了招蚂蚱,涝了招**,不旱不涝碱嘎巴”的盐碱涝洼地块。多年来,全村年人均纯收入总是在200元左右徘徊,是远近出了名的穷村。    冯玉珍上任时,当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才几年时间,村民们以种植粮棉为生,生活水平始终没有大的提高。上任伊始,冯玉珍不断思量:大伙儿整天泡在地里伺候庄稼,要是不干点家庭副业,啥时候也富裕不起来。自己作为村支书,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想法子带领群众摆脱贫困。    “地薄,就先从养牛开始!”自己有养黄牛的经验,不妨先从这里着手。但是,很多农户对于养牛抱着观望的态度。于是,她挨家挨户走访动员,令她感动的是,很多农户报了名,他们迫切想发家致富的心情给了冯玉珍无穷的动力。她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购买了几头黄牛,并针对自己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多次跑济南和德州,自费参加省和德州市举办的养牛技术培训班,初步掌握了**肉牛育肥养殖新技术。她育肥的**肉牛,通过分割宰杀后,出口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每公斤**牛肉居然卖到了120元。村民们一下子惊得张大了嘴巴:“呀,她养的哪是肉牛啊,简直就是‘金牛’!”    村民们见她养牛发了财,都格外羡慕,无论是已经报名的,还是没**名的,都想跟她学。冯玉珍因势利导,对村民们说:“你们养吧,俺把肚子里的技术全倒给你们!”    当时,村里有个从东北回来的困难户,老婆常年有病,因为刚回来时翻盖了房子,家里除了一头毛驴外没什么值钱的家什。在冯玉珍的说服下,他卖掉了毛驴,准备养殖黄牛。冯玉珍为其担保,贷款1万元购买了10多头黄牛。很快,村里发展到20多个养牛户。到了1990年,全村户均养殖黄牛已达到3头,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村。    几年的养牛经验使冯玉珍认识到,只靠一家一户庭院养殖很难取得高效益。1994年,冯玉珍多次找禹城市领导要政策,在市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她在村北划出30多亩盐碱地,为27个养殖户每户贷款3万元,建起了肉牛育肥小区,将肉牛养殖由分户饲养改为小区集中饲养。经过3年的发展,1997年,王子付村肉牛育肥小区肉牛存栏量已达1000余头,年创经济效益达200余万元,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卖掉黄牛养奶牛    可好景不长,1998年春,黄牛加工企业因市场原因效益滑坡,肉牛育肥效益大幅降低。小区内黄牛越来越少,部分户只好将自己的黄牛牵到家中饲养,养牛小区几乎成了空壳。    这下可急坏了冯玉珍:群众都是跟着自己养肉牛的,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大伙儿赔钱啊!她一次次地跑到禹城市肉联厂,经过多次协商,*终将小区内的240头肉牛一次性卖给了肉联厂,避免了养殖户的重大损失。此后,她大量地翻阅报纸,频繁地跑省农科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终于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养**奶牛。    原来的养殖户听说后说啥也不干:“咱们一没技术,二没销路,不是眼看着赔钱吗?”见村民们的思想一时难以转过这个弯来,冯玉珍把心一横,说道:“那我先养,你们看着,等我赚了钱你们再养!”于是,她将这些年来养肉牛挣来的15万元钱全部拿出来,从内蒙古、齐齐哈尔等地购进了17头奶牛,并聘请了一位在东北从事过奶牛养殖的专业人员负责技术,利用闲置的肉牛育肥小区,试着养起了奶牛。    信心百倍的冯玉珍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只顾饲养,疏忽了鲜奶的销售问题。当几头奶牛产奶后,村民们说喝不起,没人买奶喝。而附近哪里有收购鲜奶的地方她又不知道。到了夏天,眼看着成桶的鲜奶慢慢变质,她心急如焚:要是村民们看到自己这个样子,谁还敢跟着自己养奶牛啊!她怕打击群众日后养牛的积极性,每到夜晚,就偷偷地把一桶桶鲜奶运到养殖小区旁边的小河边,将牛奶倒进河水里。这一年,冯玉珍养殖奶牛赔了6万多元。    6万多元的损失,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不亚于倾家荡产。面对挫折,是进还是退?冯玉珍思忖再三,将打掉的牙咽进肚子里。她把心一横:全村老少爷们儿都看着俺,俺绝不能倒下,说啥也要搞出个名堂来,让大伙儿跟着俺一起干。    解决了鲜奶销售难题    于是,冯玉珍一边将挤出的鲜奶给奶牛喝,*大限度地降低饲养成本,一边四处寻找牛奶加工和销售点,伺机打开销路。渐渐地,附近几个县市的销售点在试用了她推销的鲜牛奶后,都觉得奶质好,价格便宜,便与她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到了2000年,冯玉珍渐渐走出困境,她养殖的几头奶牛从赔钱变成了每天净赚100多元。    这下,群众的思想开始有了一些转变。冯玉珍抓住时机,再次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大家养奶牛。到了2000年年底,全村奶牛存栏量猛增到100头,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见群众养奶牛的热情高涨起来,冯玉珍多次与当地农村信用社协商,以“五户联保”的形式贷款600余万元建起了占地近400亩、拥有800多间标准牛舍的奶牛养殖小区和5个总容积达1.1万立方米的青贮池。2003年初,她又筹资40余万元,建起了面积300平方米、可供24头奶牛同时挤奶的高标准大型挤奶站,日产牛奶达到8吨。并与光明乳业(德州)有限公司建立了稳固的供销关系,成为光明乳业在禹城*大的奶源供应基地,彻底解决了鲜奶销售难题。    冯玉珍还专门聘请了**畜牧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养殖小区内实行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疫病**、统一种植青贮草、统一销售服务和分户饲养管理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并请中科院专家专门开发了适合农民养殖的科技软件。内容涉及奶牛规范化管理和专家答疑两大系统。养殖户不但能在网上查看本村和自家的“奶牛档案”,而且只要输入疑难问题,就可以通过电脑在网上直接与中科院专家交流,获取奶牛饲养、疾病**、*新养牛资讯和疑难问题解答。目前,小区奶牛存栏量达到了1400头,全村奶牛养殖年收入达700多万元。   
 
关键词: 奶牛 肉牛 黄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买家保障支持先行赔付
担保交易保障每一笔交易
实地验厂真实性并拍照取证
委托找厂5万家工厂等您下单
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 快捷方便
企业名录| 资讯| 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