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莲出生在农村,她性格开朗做事要强,做什么事都不服输。上世纪90年代,刘青莲和丈夫开饭店跑运输,10年的拼搏积攒了600多万。 2000年,锦州市刚刚引进了牙鲆鱼养殖项目,一条成本10元钱的牙鲆鱼,市场卖价却高达20元钱。高额的利润让刘青莲倾尽全部积蓄,投入到牙鲆鱼养殖中,可没想到仅仅两年的时间,养牙鲆鱼就赔进去160万。 这里就是刘青莲当时的养殖场,虽然现在这里已经被另外一家水产品养殖企业收购,但是依然留有刘青莲当年创业时的印记。 刘青莲到这里的激烈反应,可以想象得出当时刘青莲遭受了多么大的打击,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刘青莲会从此放弃水产养殖,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当年的9月,刘青莲又一头扎进海水养殖行业里、而且这一次扎的更深、投入的更大、风险也更高。她一次性在在凌海市的大有乡承包了2000亩的废弃虾池,要养殖当地没人敢养的品种! 王廷贵是大连人,他大学学的是水产育苗和养殖专业,2002年他想靠养殖海参创业,却发现在大连搞海参养殖成本太高。 王廷贵:大连地区海参养殖面积有限,而且当时那个地价一亩地涨到3万元钱了。 迫不得已,王廷贵只能远走他乡,去寻找另一个适合养殖海参的城市。2002年8月,通过朋友介绍,王廷贵认识了刘青莲。刘青莲觉得王廷贵四处找地方养海参,那么养海参一定很赚钱,刘青莲就开始调查海参的市场信息,结果让她很兴奋。 海参是棘皮动物,是**一个不含胆固醇的动物食品,但是由于海参苛刻的生长条件,在我国适宜海参生长的地方只有山东和辽宁,全国海参的年产量也只有7万吨左右。而当时,锦州凌海地区因为养虾着了病灾,很多虾池都荒废了,一个100亩的虾池,一年的承包费用还不到1万元钱,市场的诱惑和现成的资源,让刘青莲又燃起创业的**。 刘青莲:我就想试一下,万一试成功了,不就能把这一块的虾池都利用起来了。 2002年9月,刘青莲在凌海市大有乡承包了2000亩的虾池,其中100亩拿出来和王廷贵搞海参养殖实验。然而,凌海市的海域并不适合海参的生长,当地人别说养海参,甚至都没有人见过海参。 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葛立军:锦州的海域都是瘀泥型的海岸线,水浅,夏季水温非常高,冬季结冰,这样一个温度。再加上河流注入比较多,大凌河,小凌河,海水的盐度十分不稳定,所以海参无法自然生存。 在从没见过海参的地方养殖海参,这让大有乡的村民们有了一个集中议论的话题。 村民冯俊才:没听过,挺空虚的这种东西,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说这个地方能养出海参谁也不相信。 从专家到农民,没有一个人看好刘青莲养海参。但刘青莲想到当地海域不适合海参生长,并不能说明人工养殖就不能成功,从来没养过怎么就说不能养呢? 刘青莲:我就非得试试不可,不撞南墙我不回头,就是说我亲自试验失败了,那我就不再整了。我一试了,我一看到了,哪怕100个海参活1个海参苗,证明就行。 在王廷贵的技术指导下,刘青莲把原来1米的虾池挖深到1.6米,然后投入石头人工造礁,为海参创造自然的生长环境,放进参苗的池塘就成了大有乡共同的悬念。 一年后,这个悬念就要**了。 丈夫李军达:像早晨没风的时候,我就到池塘边上去转去看,边上全是,边上全是海参,还有晚间没风的时候,用手电一照,边上非常多。 刘青莲:转圈瞅着那个池子,转边瞅着海参了,就心情特别兴奋,特别高兴,就不愿意离开那一块。我去的时候吧,我一年都得穿坏多少双鞋。 能看到海参茁壮成长,证明凌海市的虾池,只要经过改造就能养出海参。王廷贵把这条致富信息传递到了大连。2003年10月,王廷贵从大连带了18个朋友来到凌海,在刘青莲手中以每年每亩不到100元钱的价格,租下了她手中1000亩的虾池。 养殖户王廷贵:大连那边养海参,已经干得比较满了,这个地方还没开始干,我们刚来干的时候地价各方面都很便宜。 海参养殖成功,让刘青莲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商机,并因此萌发了构建海参财富链条的梦想。为此刘青莲不但再次倾尽全部积蓄,还从银行贷款800万。 可大手笔投入的背后,却是企业资金链断裂,发展举步维艰,刘青莲为了她的财富链条,还将付出什么惨重的代价? 在锦州地区滩涂面积广阔有27万亩,海参养成了,这些滩涂都将成为刘青莲创造财富的资源,面对当时十分荒凉的滩涂,刘青莲开始设计自己的财富链条! 刘青莲:改造成养参的池子租给他们,然后我就利用出租的租金建这个工厂化育海参苗,把这个海参苗售给他们。他们养成了之后,我回收成参。 眼前这片荒凉的滩涂,在刘青莲的构想中,已经是一个财富宝库:把滩涂改造成参池、用出租池子的钱建海参育苗场,把参苗卖给租池子的海参养殖户、再回收成品海参进行加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003年底刘青莲用自己的全部积蓄,一次性承包了大有乡的2.8万亩滩涂。 记 者:2.8万亩多大的地? 刘青莲:你就用车跑你都得跑一天时间。海参一旦养成功了,这个地增值肯定是不可估量的。 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标,刘青莲还向银行贷款800万,建起了一座占地8000平米的海参育苗室,双管齐下,加快进度。但欲速则不达,双管齐下让她的资金链条崩断了。 2003年10月,刘青莲的育苗室开始投入生产,她要赶在2004年春天海参投苗的季节,把海参苗卖给租她海参池塘的那18位养殖户,创造**笔财富。 刘青莲:按照水体,每水体产多少海参苗,按照市场价格,去了成本。*少得挣200多万元,少说也得二三百万元。 养殖海参投资成本高,一个100亩的海参池塘,租金、投苗、管理费用*少要100万。凌海市的海域历史上就没有生长过海参,很多人都不敢轻易投资。刘青莲等了三个月,一位养殖户也没有招来。 2005年8月,一家水产养殖企业看上了刘青莲开发的池塘,想用750万从她的手中承包3000亩搞水产养殖,这是给刘青莲缓解资金压力的一次机会。 2009年2万亩的海参池塘产出了40万斤鲜海参,这些大都被刘青莲一个人收购了。她把鲜海参加工成盐渍海参、干海参、即食海参、海参冲剂等产品。刘青莲认为她在本地发展海参加工,有她独特的竞争优势。 刘青莲:他们说的这个利润是30%,我觉得我比他们潜在的利润比他们还要多,因为我这个自个儿育的苗,自个儿的地。自个儿设备开发的。 现在刘青莲的海参产品销售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她的海参专卖店已经开到了北京、沈阳、锦州、营口等城市,因为有了海参产业的财富链条,加工出的产品价格便宜,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2009年她企业海参销售额超过了5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