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新疆自治区畜牧厅在伊犁州召开了黄牛品种改良现场会。会上,自治区政府再次强调:黄牛改良要从新疆实际出发,必须坚持以自繁自育为主,注重培育地方优良品种,有针对性地运用改良技术,建立和完善良种牛繁育体系,提高扩繁速度,推进新疆特色畜牧业发展。用于遗传育种、制作冻精和胚胎移植的少量引种,必须严格按照自治区品种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结合各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科学引进。而且, 黄牛品种改良对提升牛的总体质量,带动畜牧业整体发展,把畜牧业生产由数量增长型转变成为质量效益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养牛的经济效益相对较高,在农牧民增收中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去年,全区农牧民奶牛养殖业人均收入达344元;奶牛养殖业及乳品加工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3%左右。 在人多地少、牧草资源比较匮乏的和田,平均每头改良牛犊比土牛犊多收入800元,平均每头改良的适龄母牛产奶量比土种牛高900千克,两项增加值可使全地区农牧民年均增收90多元。 可喜的黄牛改良成绩刚刚过去的5年,是新疆50年来养牛业发展*快、效益*好的时期。新疆采用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淘汰去势劣质土种公牛,重视黄牛改良的宣传和培训,加大冷配站点的网络化建设,创新激励机制,重点实施32个品种改良示范县项目,使黄牛改良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区黄牛冷配数量以每年10万头增长,5年共完成黄牛冷配330万头,胚胎移植达3.95万头,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已完成改良任务的50%,冷配改良黄牛50多万头。全区良种牛和改良牛数量已达到287.3万头。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已成为产奶牛的主体,产奶总量大幅上升,去年全区牛奶产量达152.22万吨;出栏牛胴体平均重达144.81千克,牛肉总产量34.55万吨。 牛产业发展目标新疆“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突出发展奶牛和肉牛。 奶牛产业带布局在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共20个县市。良种奶牛比率力争达到70%,个体年均产奶达到4500千克以上。乳品加工业的重点放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肉牛产业带布局在伊犁河谷、额尔齐斯河流域以及南疆、北疆和东疆铁路沿线,重点发展以新疆褐牛和西门塔尔牛为主,建设一批良种化程度和饲养水平较高的商品牛生产基地,争取出栏肉牛胴体重平均达到220千克。 到2010年末,力争全区奶类总产量达到25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220万吨,牛存栏达到800万头,可繁母牛比率达到58%,牛的良种率达80%以上,良种奶牛达70%,良种奶牛和改良牛平均产奶3000千克,出栏牛胴体重平均达到18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