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们平时都怎么称呼他呀? 农户1:就叫他土豆王。 农户2:人厉害。 农户3:讲信用的,致富专家。 农户交口称赞的这个人就是上图中的人物——马玉龙。 他是当地****的土豆经销大户,拥有36万亩的土豆订单种植面积,年销售额达6千万,几年来经他手卖出土豆60万吨,给当地带来的收入足足有3个亿。而为他赢得这么多财富的秘密,全靠一座窖。 白银福村民:我今年66了,这是我这辈子见过的*大的窖。 黑保云村民:那个窖太大了,拖拉机都运的进去,是我们的聚宝盆。 这就是马玉龙的大窖,总共占地8000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的面积还要大;存储规模达到20000吨,这20000吨的土豆要是用火车来运输,需要300多节火车皮。大窖可以容纳4辆大卡车同时卸货。在这里,我们终于见到了大窖的主人马玉龙。凭着这座大窖,他迅速积累财富,为此还赢得了一个外号——“马土豆”,如今这个外号已经漂洋过海。 马玉龙:南韩的客商叫我薯片飘者,俄罗斯客商叫我薯条列夫,薯条列夫,这不有土豆嘛。美国的客商叫我查芋丝,叉土豆丝丝。 记者:叉土豆丝? 马玉龙:叉土豆丝,然后这个日本的客商叫我山芋太郎,大家都说我长得像土豆,你看看我长得像不像土豆。 一座庞大的窖和一个“马土豆”的外号,现在都已经成为马玉龙的广告招牌,每年让他卖出的土豆能够达到5万吨,可谁又能想到,就是这座大窖,曾让他兄弟反目、负债累累;而这个“马土豆”外号的背后,也是一段尘封的心酸往事。 镜头中的这片高原丘陵地带叫西海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是马玉龙的家乡。这里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人类不能生存之地,国家的重点扶贫地区,十年九旱。就在这个贫瘠的地方,有一道**风景。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在旱地里种土豆,吃剩下就喂牛喂羊。 1998年9月,马玉龙所在的外贸公司改制,他就借了90万元盘下了公司开始单干。之所以他做出这种举动,全缘于一次偶然。8月份,马玉龙去了福建,他发现市场上竟然有卖土豆的,这让他灵机一动…… 马玉龙:家乡收土豆是一毛多钱,这个地方能卖四五毛钱。剔除各种费用,就是赚钱的生意嘛。 马玉龙白手起家,没有本钱,当年10月,等到家乡的土豆成熟了,他就借了2万块钱,以每斤1毛8的价格收购了12万斤,连夜运往福建。但没想到,等火车开到南方时,市场上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逆转,让他始料不及。 马玉龙:那市场那个货就堆积如山,我们这个货过去就是冰山一角。那个堆积那个货那么多,什么时候才能卖完呢,卖不完嘛。 等马玉龙带着这批货赶到南方市场时,土豆的价格已经由原先的每斤4毛5跌到了2毛,算上运费和人工费,还赶不上成本价,马玉龙借的这2万块钱全亏了。他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之前看别人卖的那么好,自己来了就亏本呢? 后来,马玉龙得知,土豆市场也有淡季旺季之分,自己发现土豆价高的时候正是淡季,而等到他在家乡组织大批土豆往南方运的时候,北方土豆集中上市,旺季来了,市场上供大于求,自然卖不动了。 吃了亏但掌握了土豆的市场行情,**年,马玉龙找到了7月份就能成熟的灌区土豆,正好可以赶上市场淡季。掌握了市场先机,他决定再冒险搏一把,把之前欠下的债都还回来。1999年7月份,马玉龙又借了12万,收购了120吨,连夜发往厦门。 1999年7月20号,马玉龙的灌区土豆已经发出去了十多天,他掰着手指头算日子,天天盼着好消息。 马玉龙:都很信心百倍的说今年我们一定要开个好局,把这个土豆发好,一定要多赚几个钱。而马玉龙怎么也没有算出来,此时,远在2500百公里之外的土豆正经历着一场异变。在厦门市场接货的三弟马玉明,内心正遭受着痛苦的**。20号,经过十几天的长途运输,土豆终于到站了,可一打开车门,眼前的景象让马玉明备受打击。 马玉明:南方基本上就35度以上了,门子打开基本上说全烂了已经。 土豆大量腐烂,120吨*后只剩下了20吨好的。马玉明这才知道,选择灌区的土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白金云是当初负责收购的人,现在他也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白金云:旱作区的马铃薯不容易腐烂,耐储藏得很,那灌区它水分足得很。 记者:灌区就是说它是用水浇灌的? 白金云:水浇灌的,然后始终水分足得很,水分一足,就是说这个南方发货储存容易腐烂得很。 可这时家里的马玉龙却还毫不知情,喜滋滋地和员工等着大赚一笔。一头是家里的马玉龙算着高兴账,一头是厦门的三弟马玉明焦头烂额地算着成本账。几天后,等着赚大钱的马玉龙更高兴了,他的帐户上多了12万块钱。 马玉龙很兴奋,他决定趁胜追击,再发一批货。这下三弟可急了,坚决反对。马玉龙不理解,既然三弟说生意这么好,为什么不让发货呢?要再一细问,三弟的回答就变得吞吞吐吐、答非所问,这让马玉龙感觉到一贯老实的三弟肯定在隐瞒着什么,他急了,*着三弟说出实情,见隐瞒不过,三弟只得告诉马玉龙,12万的生意全亏了。 马玉明:就跟朋友还有马玉虎就跟家里面,借了钱以后给我哥汇了十多万块钱,就说保本。当时也欺骗我哥,叫我哥一时高兴就行了。 原来马玉明怕哥哥承受不了再次亏本的消息,所以就到处借钱打到哥哥的账户上,这份兄弟之情让马玉龙感到很欣慰,但却丝毫不能让他弥补失败的打击。 马玉龙:心情就是非常地复杂,十几万块钱对我们来讲,那个时候对我们来讲十块钱都很重要,因为我们吃饭的时候,五个人、六个人吃饭的时候,都不愿意把那十块钱花掉,十几万块钱没有了,那对我们来讲是晴天霹雳。 12万,算上承包公司借的90万和**笔生意的损失,足足有一百多万。在1999年平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的同心县,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三弟隐瞒自己,是怕自己倒下,可马玉龙觉得,他真的快倒下了,不仅仅是因为他生意赔了本,更艰难的,是他不知道这100万该如何偿还。灌区的土豆他是碰也不敢再碰了,可旱区哪有上市早的土豆呢? 马玉龙:头一年亏了,这一年颗粒无收,再也没办法去借钱,另外一个情况呢,也没办法,当时也没有很好的思路说我们再找一个能够发货收货的地点,再找一个扳回这个败局的这样一个方法。 一边是南方巨大的土豆市场,一边是家乡丰富的土豆资源,看起来现成的生意,却连续地失败,难道土豆的买卖就这么难做吗? 就在马玉龙找不到出路的时候,三弟马玉明说起在南方市场上看到的一件新鲜事,而就是这件新鲜事又让马玉龙重新看到了希望。 2000年的春节前,三弟马玉明说在南方市场上看到内蒙古的土豆在卖,而且每斤价格比秋季的要高出一到两毛钱。这让马玉龙很惊讶,难道内蒙古冬天还产土豆吗?他赶紧跑到内蒙古考察,这一去大开眼界。 马玉龙:那个土豆很新鲜。那么冬天呢,还给这个啥呢,还在销售,还在交易,为啥呢?冬天敢收他有窖,收完以后冬天就发了,发了效益更明显,我一看这是好东西。 有了窖就可以把土豆储存起来,避开高峰上市,利润能够翻一倍,这个发现,让马玉龙很兴奋,他又借了20万,立刻开始建窖。 马玉龙:农副产品要打时间差,季节差,地区差,这个过去学呢,但是没有用上,今天用上了,今天是真正的用上了,时间差、地区差,季节差用上了。 这就是马玉龙*初建的土窖,储存量600吨。内蒙古的土豆窖是在深山里面打洞,马玉龙找不到合适的深山,就在空地上设计了这种半地下式的储藏库。他对自己的设计很满意,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设计,让他又经历了一次挫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