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蒲公英与茯苓具有各自的性味功效,蒲公英是人们熟知的山野菜,味苦多汁,有苦寒泄热的效用。茯苓是菌科植物,味道清淡,有淡渗水湿的作用。二者配伍在一起,一清热,一去湿,针对的是中医理论的湿热证,所谓湿热就是湿邪与热邪结滞在一起,引起的诸多临床表现,请注意,湿热是体质的一种病态问题,并非专指某种疾病,例如湿热可积滞在脾胃,肝胆,肌肉,引起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所以说茯苓和蒲公英治疗什么病的提法是不准确的。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为你做全面准确的解答。
湿滞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黄帝内经》

★蒲公英苦寒泄热
相传,在很早以前,东北地区缺医少药,有一户人家的儿媳生了疔毒(皮肤上的毛囊炎),痛痒异常,由于家境贫寒,请不起医生,她的婆婆急中生智就去野地里挖了一些山野菜,将其捣碎,然后内服外敷,儿媳的疔疮很快就痊愈了,这种野菜就是蒲公英,它因此有了另一个名字——婆婆丁。清代医药学家陈士铎曾盛赞蒲公英为清胃火之品,药性平和,泄胃火却不伤脾胃。
★茯苓利水渗湿
茯苓是松树下生长的块状菌核,外皮色棕黑,内部色白,质地致密,味道甘淡,目前,主产于安徽,云南。茯苓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古人认为茯苓生于松柏树下,长在腐殖土中,是土气凝聚而成,脾胃属土,茯苓专入脾胃,味道甘淡,淡味具有通利小便,渗湿泄水的作用,针对脾胃虚弱,水湿不化停聚在体内形成的痰湿水饮的问题。
★茯苓配伍公英
茯苓与公英均入脾胃,茯苓化湿健脾,公英清热泄火,组合在一起专清脾胃湿热。脾胃湿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证型,多因长期的饮食不节,饮酒过多,三餐不定,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脾胃相表里,正常情况下,胃给脾提供热量,脾给胃提供津液,形成脾燥胃润的健康局面。在病因刺激下就会出现脾胃不能很好的配合,即脾湿胃燥,湿邪与燥热结滞不通,形成脾胃湿热。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