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均是中医学心系疾病的病证名称。应该如何辨证三者的关系呢?简言之,三种证型的相同点是心气虚发展为→心阳虚→发展→心阳暴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医理真传》
《内经》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一身之血脉”。意思是健康人心气推动血脉在脉道内运行,周流不息上下循环,主持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

在多种病因刺激下,心的阳气不足,病变一般始于心气虚,心气虚弱不能推动血脉运行,营养心神和周身引起的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舌淡脉弱等诸多症状。一般心气虚症状轻微,多呈阵发性,劳累紧张,情绪波动后加重,可见于心脏功能性疾病,例如神经症,植物神经紊乱表现的心悸胸闷等。个别心气虚的患者可伴发心肌炎。一般多无心的严重器质性损害。若心气虚日久累及于心阳,就发展为心阳虚。这个阶段属病情的进展加重,心阳虚弱,不能温煦激发人体,可引起继发阳虚寒凝血瘀,阳虚水饮等复杂证候,表现为心悸胸闷,或伴有心绞痛,四肢不温,动则气短喘粗,尿频浮肿,头晕目眩,多见于心阳的器质性病变,例如冠心病。心阳虚若调治不当或诱因刺激累及其他脏腑,往往就容易发展为致命的心阳暴脱的表现。
朱大夫遇到过心阳虚病人,在汗蒸房大量出汗后,出现心梗发作,这就属于心阳暴脱。中医也叫“亡阳”“真心痛”,属心阳迅速外脱亡失,《内经》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心阳暴脱以突发的心悸喘憋,烦躁异常,剧烈胸痛,手足青紫,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为主,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昏迷,甚至死亡。一般多见于急性心梗,心功能不全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黄帝内经》

三证的区别之处可总结为病理阶段,症状表现,发展转归等三个方面的不同。接下来,朱大夫根据中医专业知识,为您做全面正确的解答分析,说清楚三证的病证特点和辨证思路。
★心气虚的病因和病证特点
心为五脏之一,居于胸腔内,功能为主持人体血脉的运行推动,心脏正常的跳动是血脉循环的保障,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所以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藏神,《内经》说“心为阳中之阳,君主之官”,阳代表着功能运动。精神状态和基本运动活动均有心脏调节控制,心的功能可以用“心气”概括。
心主血而藏神。心经气血不足,无以养神,则神不安,故见惊悸不寐——《仁斋直指方》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热论》

忧愁思虑则伤心——《黄帝内经》

逆夏季,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黄帝内经》
小结:以上是心气虚引起的病证特点,鉴别要点以心悸心慌,伴有全身气虚表现,可伴有脾虚,痰湿证,外感风热证的表现。心气虚进一步加重,可发展为心阳虚。
★心阳虚的病因和病证特点
心阳虚多为心气虚进一步加重而来,朱大夫提示,阳与气本来就是一回事,气虚加重为阳虚,阳虚包含着气虚表现。只是心阳虚发生后已不只是单纯心气推动无力的问题,心气的温煦,防御,激发脏腑的功能全部下降,中医将心阳必做天空的太阳,阳光照耀万物才可以升发,心阳虚推动血脉无力,引起血脉瘀阻,心阳虚,脾肾阳气亦受影响,相反,脾肾阳虚亦可导致心阳亏虚,正所谓牵一发动全身,脾肾阳虚后水液停滞形成水饮内停,心阳虚病证比较复杂,脏腑失调的问题比较突出。阳虚者,火衰其本。火亏于下,则阳衰于上。或神气昏沉,或动履困倦,或头目眩晕而七窍偏废,咽喉哽噎而呕恶气短,皆上焦(心肺)之阳虚也——《医学集成》

因心阳虚致水饮停留,多为阳气不能化水,脾肾阳气推动代谢水液,水液属阴,所以《内经》说“无阳,阴无以生”,水饮停留,除了有心阳虚症状外,多伴有下肢颜面浮肿,尿频尿少,舌淡苔薄,脾虚所致水饮停留,多有腹泻便溏,肾虚所致水饮停留,多有腰膝酸软。肺虚水饮停留,多伴有咳嗽痰多,喘粗。本证多类似现代医学的慢性心功能不全,肺源性心力衰竭等。胸痹,胸痛彻背,背痛彻心——《金匮要略》
脾土不升,木火(肝,心)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四圣心源》


小结:心阳虚病证比较复杂,多有脾肾肺阳气不足,水饮瘀血停留的问题,具体表现应加以分析,或请专业的中医师给予指导。一般多见于器质性病变,需要足够的重视。
★心阳暴脱的病因和病证特点
心阳暴脱又称“亡阳”“真心痛”属急危重证候,多由心阳虚,脏腑失调加重而来,病虽在心,但亦累及到脾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属水主一身之阳,心属火为阳中之阳,二脏上下交通,水火既济。《伤寒论》中,同属少阴君火之气。心阳暴脱的病证,气血亏损,脏腑严重虚弱,尤其是肾阳不足,不能固护心之阳气,使阳气亡失,暴脱于外。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黄帝内经》


凌某,脉大不敛。神迷呓语。阴阳不相交合。为欲脱之象。救阴无速功。急急镇固阴阳。冀其苏息——《临证医案指南》
★专业区分和建议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属病情加重的递增关系,心气虚为开端,病情较轻,以心脏功能改变为主,伴随气虚症状。进一步加重为心阳虚,表现为阳气推动温煦激发的能力下降,脏腑失调情况较复杂,心阳不足累及到脾肾阳气,如医学家张景岳说的“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多伴有脾虚痰湿,肾虚水饮停留的问题。心阳虚调治不当或病因刺激,可发生心阳暴脱,多为急症表现,需正规的治疗和诊断才可保障生命安全。

建议:心气虚的病人,因《内经》说“劳则气耗”,这个劳包含着劳累过度,思虑过度,情绪不畅的过度,所以心脏问题注意情绪平和,戒气戒躁,不吸烟,规律饮食,作息时间稳定,适当运动,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的治疗需经专业医生给予指导,不可自行盲目用药。如伴有其他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可诱发心脏疾病的发生,应积极的控制原发基础性疾病,保持血压和血糖的稳定。

最后,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以及个人经验和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