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以来,我国粮价也在逐步上行,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是否会传导到国内并引起国内粮食市场的波动,进而诱发通货膨胀,也引起了众多讨论。
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自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粮价在逐步上行,这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粮食产地受灾等因素引起的,与国际粮价无关。且在国家调控下,我国粮价仍然保持在合理的空间内波动。 根据国家发改委监测,今年上半年,芝加哥市场小麦、玉米期货价格和泰国大米现货FOB价分别为每吨177美元、143美元和496美元,比国内批发价格每吨分别低880元、1060元和660元左右。即便是国际粮价上涨较快的7月,国内小麦、玉米、大豆批发价格也分别比国际市场(美国、巴西现货价)每吨高695元、1005元、813元。 而且,我国小麦、玉米、稻谷产需基本平衡,进口量很小,不足国内各品种产量的1%,主要粮食品种能够自给自足,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基本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即便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对我国粮价影响也较小。基于此,对于当前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暂时不必急于跟随其推出相关政策来干预国内市场,但要认真跟踪和观察,做好各种准备和预案。 特别需要指出,这次国际粮价波动提醒我们,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两大隐忧。一是国内气候条件极端异常,农业灾害多发频发,粮食生产需要“远虑”。东北四省区粮食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入夏以来吉林、辽宁等地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给粮食生产带来一定困难。 这一方面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国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采取适应措施,根据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调整农业结构,加强管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能力,从根本上稳定和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稳妥地应对各种因素引发的国际粮食市场波动。 二是外资粮商在我国粮食市场的布局步伐加快,需要“近忧”。在各地今年早稻收购中,社会企业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 根据国家粮食局有关数据显示,江西省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粮食量为4亿斤,占总收购量的41%;湖南省非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19万吨,占总收购量的61%;陕西省非国有企业收购粮食占总收购量的50%。这些数字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粮食市场改革进展明显,非国有力量开始壮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外资粮商正在进入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