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梁,玉山县四股桥乡樟木村人,18年来,他心无旁骛地执着于水稻新品种研发,培育出了世界上**例非转基因含有天然维生素A的特种水稻“紫宝香糯”,并延伸培育出了动物元素超级稻,不仅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还成了全国劳模。 1991年,四股桥乡种子员杨玉梁从一条消息中得到了启发:“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2.5-10亿人患维生素A缺乏症。我国有60%人以大米为主食,假如能育成含维生素A营养型保健型水稻该有多好。” 但身边的一些前辈却给他泼了冷水:“这是世界特种水稻研究的前沿课题,凭你这点能耐,别闹笑话啦。” 这反而激起了他的好胜心。杨玉梁憋着一股劲迈入了水稻研究的大门。 杨玉梁遇到的**个困难是遗传育种知识不够。他借来农业中专、农大的全部育种课本,并拜老教授为师。**个“挡路虎”是没有现成的稻株亲本供体。经过苦思,他想出了一个冒险的计划:利用粳型紫色稻的一株变株种子,分成6份,每份30粒,分别装入瓶中处理成真空,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光温处理后播种,获得8株成苗,并于当年与太甲山区民间有补虚作用的八月香糯杂交,进行技术攻关。 由于白天要在种子站上班,杨玉梁只能用早上、中午或晚上的时间来育种,早晨赶露水,中午观察、授粉,晚上记录、统计作资料整理,有时采回的标本多,常常要通宵达旦镜检。 几年下来,经费又成了难题。杨玉梁找到省里曾打过交道的五位育种老专家,向他们介绍了前期取得的一些成果。育种的前景和杨玉梁的钻劲打动了他们。2000年,几个人共同出资成立了股份制民营科技企业——玉山县特种水稻研究开发中心。有了坚实的后盾,杨玉梁更是一心扑在了特种水稻的育种上。为了加快研究进度,杨玉梁春季在本地大棚培育,冬天去海南加代试种。 2002年,经农业部检测,杨玉梁选育成果测定含有维生素A100g11个国际单位。成功了! 当年年底,他拿着化验单和产品参加了中国第三届特种稻米展评会,在会上宣读了**和资料。中国特种稻协会会长自豪地宣布:我国成功育成非转基因含维生素A水稻。 有韧劲18年不改“稻痴”本色 成果研究成功了,如何利用这一成果,发挥它的经济效益又成了杨玉梁研究的重点。从紫宝香糯**稻到动物元素超级稻,杨玉梁用了6年、12代的选育。 从2003年开始,杨玉梁在全国水稻种植区选取了三处不同地点,进行不同区域、不同温光条件、不同栽培技术的紫宝香糯栽培试验,逐渐形成了无公害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方案。如今,以玉山县四股桥乡为主,在婺源、永修、赣县,浙江省的海盐以及海南岛等地建立特种水稻标准化示范田2000余亩,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面积数万亩。 为了充分利用紫宝香糯1号的营养保健基因,2003年起,杨玉梁开始了选育超级杂交水稻应用生产的攻关过程。选育是一个极其繁琐的过程。“一亩有多少蔸,一蔸有多少穗,一穗有多少粒,1000粒有多少重量,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亩产量……”白天在地里,晚上要伏案分类记录比对,常常一熬就是通宵。 在杨玉梁家里,除了厚厚的育秧记录和“稻种花名册”,还有三本厚厚的天气记录本。本子上记录了近5年来,上饶、玉山、南昌、杭州以及海南五地每天的天气。“气温、雨水等天气状况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很大,只有将作物的生长与天气相比对,才能知道哪个品种适合在南方还是北方生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今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杨玉梁已成功选育出了实地收割亩产630公斤左右的含维生素A的超级杂交中稻新组合6个、亩产515公斤左右的二晚含维生素A的超级杂交新组合3个、亩产560公斤左右的含维生素A三系杂交新组合3个,*高亩产提高了230公斤。 尽管有了如此大的成就,但杨玉梁认为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